《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?》📖文章分享
最近~不論國外&國內都有些令人傷心難過的新聞事件.....📰
對於大人而言...相信對於人生種種過程已經有一番的認識....所以總能在事件發生後,
做出最適當的調整
但~爸爸媽媽們是否也有想到(或遇到)若孩子們面對『死亡』的話題時
在不同年齡時,要如何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呢?
💞今天小幫手~想要[轉載]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,或許~當我們了解到孩子的認知發展後
~我們可以協助孩子&引導孩子從容的認識死亡,並且教導孩子珍惜生命。
📖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?
文/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張龍
【從紙娃娃的故事談起】
您陪孩子讀過一本很棒的童書《紙娃娃手牽手》(The paper dolls,作者:Julia Donaldson)嗎?書裡敍述一個小女孩及紙娃娃玩伴的冒險故事,不過,最後紙娃娃被男孩用剪刀剪得粉碎,化作紙屑隨風飄散…。
當初讀到這邊,我以為四歲的女兒會因此傷心,想不到她竟然說:「他們變成星星了!」我深有感觸,原來在孩子的眼中,死亡也可以是很美麗浪漫的事。
【孩子對死亡的概念】
不同年紀的孩子對死亡的解讀有所不同,根據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(Jean Paul Piaget,1896~1980)的兒童認知發展分期如下:
1.小於兩歲的幼兒處於感覺運動期(sensorimotor stage):雖然還不了解死亡的意思,但可以從周遭人們身上得知分離和哀傷的情緒。幼兒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情緒,他們可能會用分離焦慮、減少活動力及胃口、易怒哭鬧等行為來反映。
2.二至六歲的孩子為前運思期(preoperational stage):此年紀的孩子隱約知道死亡的存在,但未真正了解。他們會認為死亡是暫時、可逆的。此年紀的孩子傾向用神奇想法(magical thinking)來解釋疑問,認為想要的東西就會做到、缺乏邏輯性。女兒就曾擔心的問我:「爸爸你會不會死?」我心軟回答:「爸爸不會死」,結果女兒鬆一口氣並且寬心的笑說:「爸爸你怎麼這麼特別!」
3.進入小學,孩子的認知發展也進入具體運思期(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):此階段的孩子對現實世界已有所認知—明白死亡是生命的終結。大多數的孩子會認為死亡是屬於老人的問題,並不會發生在自己或其他親人身上。
4.孩子十歲以後,於形式運思期(formal operational stage):已經接近成人對死亡的抽象思考。知道死亡的不可避免性,自己有一天也會死去。然而,文化背景、家庭宗教及個人經驗等,也會對個別孩子的死亡概念產生很大的差異。
【協助孩子認識死亡】
傳統觀念對死亡有所忌諱,大人總是刻意避開相關話題。善於察言觀色的孩子會隱約覺得死亡是可怕、不能觸及的部分。然而,孩子難免在生活中需要面對死亡課題,如親人逝世、寵物死亡,甚至電視或新聞裡的相關報導。因此,給予孩子正確對死亡的觀念是很重要的。
家裡若有喪事,年幼的孩子可能會反覆追問逝去的親人何時回來,造成原本已經悲傷的家人更加難過。得不到解答的時候,有的孩子會將親人的死歸咎於自己,如:「都是我平常不聽話,才會害阿媽死掉。」家長必須察覺孩子是否出現類似的想法,千萬不要讓孩子有自責的情緒。
年幼的兒童會將心理壓力表現在行為上,如尿床、吸吮手指、惡夢、哭鬧不安等。也有許多孩子出現身心症,如頭痛及腹痛等。年紀較大的孩子可能會有易怒、焦慮、憂鬱情緒或課業表現下降及叛逆行為等。事實上,許多青少年容易在喪親後誤入岐途。此時,家人朋友間的支持和關愛更是顯得珍貴。
如何向孩子開口告知親人死訊是困難的事。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,死亡是自然的過程,不是任何人的錯。對年幼的孩子要用他們能夠懂的語言,可配合家庭信仰,如:「阿公在天上會保佑我們。」千萬別說「小孩子不要問太多」,這樣只會讓孩子承受更大的壓力。
對年紀較大的孩子則應該敞開心胸討論,坦白告訴孩子自己的心情。失去所愛感到悲傷是正常的情緒,也同時聆聽孩子的感受。
【教導孩子珍惜生命】
聖經說: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務都有定時」。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機會教育,花草小蟲的生命都是範本。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結果,它讓生命更顯著珍貴。
教導孩子認識死亡,更深層的意義其實是教導孩子珍惜生命。
Comments